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5周年校庆

1994 - 2019

校庆启动仪式主题演讲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5周年校庆启动仪式上,学院院长李铭俊教授、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C. Jain)教授以及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发表主题演讲。两位院长全面回顾了学院25年来的艰苦历程,并展望学院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吴敬琏教授向与会校友和嘉宾分享了自己与中欧结缘30余载的故事。

院长李铭俊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同学、各位同仁、各位嘉宾: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很高兴地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开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5周年校庆活动的序幕。在本年度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在亚洲、美国和欧洲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论坛活动,与全球各地的员工和校友们激荡思想、交流智慧,来共同庆祝我们走过的艰苦卓绝,同时也凯歌前行的道路,来共同展望我们光辉灿烂,同时也任重道远的未来。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欧成立25周年。为了迎接这一重要年份的到来,学院两大旗舰课程已经不约而同备好了贺礼——中欧MBA、EMBA课程双双名列英国《金融时报》排行榜全球第五。这在亚洲商学院中是独一无二的殊荣,在全球商学院中亦属凤毛麟角。有人笑言,五乘五等于二十五,这份礼物设计得太巧妙了。我想,这道算式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中欧发展历程中的一种必然逻辑,和一份道路自信。

当今世界,随着中国全球地位的显著提升,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日益加深,全球管理教育的重心也正在向中国转移。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中,在中国政府和欧盟的长期关怀和支持下,中欧扎根本土、连通世界,运营着一系列全球顶尖商业课程。成绩让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中欧曾经被时代委以重任,未来仍将承担重要使命。今天,我想首先与大家一起重温中欧走过的道路,来记取、继承和发扬中欧的优良传统。

我想,中欧走过的四分之一世纪,是以前瞻目光确立使命、制定战略,并且克服万难、坚定前行的历程。中国和欧盟的管理教育合作项目始于1984年。1994年在上海建院之日起,中欧就坚信中国经济必然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也必然回馈世界、造福世界。学院几代领导层和教职工初心不改、使命不怠,不仅将梦想化为了现实,也让现实超越了梦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引进、借鉴西方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培养了新中国最早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体系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我们踏着时代的浪潮,建立起学贯中西的世界一流教授队伍,发展了集聚商业实践优秀案例的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创造了理论融通实践的“实境教学法”,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建立校区、开展课程,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也帮助全球企业了解中国;同时,我们也拥有了中国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商学院校友群体。中欧的成功,是缘于洞见未来的战略定位,缘于不畏坎坷的创新进取。

中欧走过的四分之一世纪,是在中外交融的平台上缔造品牌、发展品牌,并不断赋予品牌美好内涵的历程。翻阅中欧的校史,我们能读到历任学院领导者的故事,即使是最朴素的语言、最简单的记录,我们也能从中读出令人感佩的力量,领悟到故事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担此鸿业,如履薄冰,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中欧故事的另一个维度里,是学院史上有六位欧方领导荣获上海市象征中外友谊的“白玉兰纪念奖”,是众多外籍教职工挥洒的青春和汗水。而故事更恢宏的篇章,是三大洲五地校区的精诚合作,是全球22000多名校友的守望相助。我们用一个古老的汉字“合”作为校徽,因为在中欧,“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中欧的品牌故事是大地上的史诗,未来我们要继续书写下去。

中欧走过的四分之一世纪,是以匠心精神持续优化学院运营,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欧始终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先后开设MBA、EMBA、GEMBA、高层经理培训、金融MBA、卓越服务EMBA以及创业营等课程。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欧矢志不渝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战略,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创业创新浪潮。作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学院每年赴欧洲重镇举办品牌论坛,邀请我国外交使节阐述中国方略,搭建中外企业家互学互鉴的高端平台。无论规模如何壮大、运营如何复杂,学院对严谨学风的坚持不变,打磨优质课程的匠心不变。我们致力于为商业精英提供终身学习平台,唯有至真至诚,方得不离不弃。

二十五年冬去春来、时光流转,我们凝聚起了一个叫“中欧人”的群体,这里有校友、有学生,也有教职工。我们的第一代毕业生多已退休,学员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中欧二代的身影。我想,中欧有责任建设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群,在这里传递跨越时空相互连接的精神力量。

什么是中欧人的精神?

首先,中欧人有世界眼光,也有家国情怀。中欧极其多元。学院与全球37家知名商学院建立了交换学生项目;MBA、GEMBA课程中海外学生占比近40%;学院教授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中国工商银行前董事长姜建清、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盛松成等杰出的企业家、银行家,也有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德维尔潘,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等国际知名政治家,更有年年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的众多知名教授。同时,中欧也非常传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欧推崇和向往的,正是这种自古有之的平等互学的氛围。吴敬琏教授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为中欧记上一笔。”中欧践行和倡导的,正是这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家国观念。

其次,中欧人追求卓越、知行合一。我们日夜兼程,不仅为赢过赛道上的对手,更为赢过昨天的自己。中欧人的道路,是不懈地自我叩问、自我探索、自我超越。尼采说,“若知为何而生,遂可纳受一切。”一个机构、一个人,只要认定了自己的使命,就可以排除万难、坚定前行。我希望每位中欧人都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获得世俗的成功,也希望你们能超越这种成功,愿意与他人分享命运。希望你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中欧人忘我无我、勇担责任。“君子以厚德载物”,中欧人要为世界创造知识和价值,也要传递美德和信仰。自第一届MBA、EMBA开始,中欧就将商业伦理设为必修课。如今,关心民生福祉、勇担社会责任已成为中欧人代代相传的理念。“苟无济世心,独善亦何益”,中欧要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勇敢者,是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沉思者,是扎根大地、心怀大爱的领导者,是愿以一生去叩问企业家精神的创造者。

时代予中欧以重任,中欧定不负时代。我相信,我们高远的理想、郑重的诺言、不懈的奋进和动人的故事,最终都会绽放在学院的荣光里。校友们、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欧,这个神圣、庄严而温暖的名字,载着她非凡的使命,在未来的岁月里成就伟大、再铸辉煌!谢谢大家!


欧方院长迪帕克•杰恩(Dipak C. Jain)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启动中欧25周年校庆。25年并不算长,但中欧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刚刚李院长已经详尽地列举了我们过去的成绩,我将与大家分享中欧未来的发展计划。

对于商学院而言,最重要的义务或责任是专注于学术的卓越性。但是,光有学术知识还不够,我们必须把它与商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商业关联性的理论,只会被人们遗忘在脑后。

放眼未来,社会影响力也是任何商学院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换句话说,我们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包括与我们联系或接触的人,还有与我们同属一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人。但凡优秀的商学院,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会跟大家谈一谈,中欧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中欧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们已经受到了高度的认可,现在的任务是确保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不想被看作一所只在中国运营的商学院。中欧一直在切切实实教育学员了解全球动态,所以提高我们的国际知名度势在必行。稍后我会更具体地谈到这一点。

另外,中欧需要扩大在美国的影响力。虽然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但美国仍然拥有众多的顶尖学者和知名的商学院。正如李院长所言,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帮助我们提高国际知名度。我们希望能与美国的商学院和公司开展更多合作,稍后我也会谈一谈我们在这方面的计划。

第三点是如何夯实我们在欧洲和非洲的运营。如今,很多中国公司都在非洲投资,但我们是全球唯一一家在投资培养非洲未来人才的商学院。刚刚李院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使命”。他说,“一个机构、一个人,只要认定了自己的使命,就可以排除万难、坚定前行。”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培养未来的领导者。

未来我们仍将专注于中国的商业知识。这是我们区别于世界其它商学院的主要差异点。正因如此,“聚焦中国”才会成为中欧新定位的一部分。这就好比是一个萃取精华的过程,而中欧的精髓是中国、中国知识和中国商业之道,正是这样的精髓吸引了人们来到中欧,成为我们的一员。

现在,我来深入介绍一下上述三项首要任务。

中欧提升国际知名度的计划是什么?我们制定了中欧全球策略(CGI)。中欧EMBA是中欧最成功的课程之一,在全球同类课程中规模居首。我们希望EMBA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高管都能增进对全球商业世界的了解。我们计划开设EMBA课程的海外模块,我的任务就是在美国打造这样的模块。EMBA第一个海外模块将于今年9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开课。我曾在那里任职25年,其中12年是担任教授,还有13年是在院长办公室工作。

我们的计划是与美国主要城市的顶尖商学院加强联系与合作,使我们的学生既能加深学术方面的造诣,又能接触到当地的商业机构。明年,我们计划在华盛顿和洛杉矶开展工作,然后逐步扩展到迈阿密,以及所有全球互联的大都市。

第二,我们还需要创建全球合作关系。如今,很多商学院都想在中国有所发展。对于任何机构而言,要想在这里设立大本营,都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是,他们可以在中欧安家,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带到中欧,这必将是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一来,我们不但有自己的海外课程,也会有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机构带着他们的学生来到中欧。如果这些人能够与我们的学生一起上课,必将会带来非常丰富的课堂体验。这是我们在全球层面的计划。

至于美国方面,我们将于5月15日在波士顿举办论坛,期间我们会参访当地两家知名大学——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此举的首要目的是提升我们的知名度。商学院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人才的输入,也就是吸引全球各地的学生来求学;二是人才的培养,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课程设置和教授团队,中欧希望能与全球各地的教授展开交流与合作;三是人才的输出,我们要让全球企业来中欧进行招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举办各类论坛。中欧定期举办欧洲论坛,在亚洲不同国家也举办过论坛。五年前,我们曾办过一届美国论坛,以后我们希望能与目标城市中的大型机构合作,定期举办美国论坛。我们也希望美国的商学院能在课程中加入中国模块。人们需要亲身体验才能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而我们也愿意为他们提供这种体验,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去海外体验,也可以把顶尖机构带进中国来体验。

接下来,我想强调的是夯实中欧在欧洲的运营。10月7日,我们将举办苏黎世教研基地扩建工程的落成典礼。中欧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欧洲体验,而苏黎世教研基地就是最理想的场所。我们已经在这里开设了GEMBA课程的一些模块,并且投资进行了设施的扩建。对全球商学院来说,如果他们想要开设中国模块,欢迎他们来这里;如果他们需要开设欧洲模块,我们愿意成为他们在欧洲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中欧就能触及到我们想去的每个地方。

再说到非洲。我认为非洲课程是中欧提升社会影响力的一部分。这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有些国家可能没有资源打造世界级MBA或EMBA课程,有些人可能在自己的国家没有入读商学院的机会,那我们就为他们提供这些资源和机会。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聚焦中国依然是中欧定位的一部分。同时,我们也要贡献世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而这将会是中欧的新征程。

对于中欧未来的发展,光在世界各地建设校区还不够,我们要把所有校区整合起来,创造“同一中欧”的文化。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统一的团队、统一的使命。中欧在商学院排名上取得的所有成绩,说明我们在全球商业机构和高管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未来,中欧将会开启更加恢弘的新征程,让我们的影响力触及到世界各地。

结束之前,我想给大家分享一段我的亲身经历,这段经历或许也能说明中欧的文化。2004年12月26日上午,我和妻子以及三个孩子正在泰国的海滩上漫步时,遭遇了海啸的袭击。海啸掀起的巨浪犹如尼亚加拉大瀑布,但万幸的是,我们一家人都得以全身而退。

很多人在这次海啸中丧生,但经常在海滩上来来往往的动物却没有一只在这次灾难中死亡。我问自己,原因何在?因为动物们的脚一直紧贴大地,能够感受到大地深处的变化,在海啸来临之前就离开海滩,向着山林奔去。

之所以分享这个故事,是因为我们在中欧也要践行谦虚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行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而是默默耕耘、精益求精,让中欧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博爱、谦逊与诚信是我的人生信条。我要感谢大家给我如此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参与中欧这段激动人心的新征程。我曾在诸多优秀机构任职,中欧的新征程也意味着我的人生旅程将从“成功”迈向“有意义”。

我的名字是“迪帕克”,它的寓意是“光”。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中欧之光照耀到世界各地更多的机构,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在和平与繁荣中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中欧。

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

“我的中欧故事”归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和中欧一同成长”。我1984年从耶鲁大学学术访问归来后,就在中欧的前身——中欧管理中心CEMI(China-EC Management Institute)做专题讲课,后来参加了CEMI的学术委员会。不过当时CEMI的任务比较简单,就是实行拿来主义,去传播、传输西方企业的管理知识。

1978年,国务院一些访问外国的代表团,分享了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企业经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大体说来,当时大家对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感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看热闹的多,懂门道的不多。”所以CEMI当时的任务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前,我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运转没有很深的了解。1988年左右,一个叫四通集团的企业委托我们做一个课题研究,它是从乡镇企业改制成为现代企业的。因为我在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方面积累的知识不多,于是就赶紧学习。CEMI外国教授的课堂是我很重要的知识来源,我大体上摸到了一点现代企业运行的门道,因此能够做出解答。

但是,只是传播西方国家、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到了1994年中欧在上海成立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凸显了。因为正好在前一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后面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企业的改革,会让我们面临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所以中欧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就需要密切地结合中国的实际,后来就形成了我们的两大使命,叫做“中国深度、全球广度”。

那时,我自己也受命在中欧开设一门叫做“中国经济”的必修课。为了准备这堂课,我需要对中国整个改革的过程和改革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教学相长,现在大家仍然可以在书店里买到多次重版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这本书就是我在中欧讲课的时候,在讲义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写出来的。

另外,教学工作也让我对企业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运营等问题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从同事、同学那里得到了很多思想的启发。在中欧工作的这段时间,我自己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提高。

到了21世纪,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遇到的、面临的问题比上个世纪更加复杂,需要我们的企业、经济工作者、教授、经济研究者来做出回答。所以我们在中欧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进行过很多的讨论,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如何履行它的社会责任。中欧自始至终都很重视人的培养、企业家行为的培养,所以我们在1995年MBA开班的时候设立了一门关于商业伦理的必修课。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我们愈发认识到,企业不但要为股东争取更大的盈利,而且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第一部门的政府、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一起来解决日益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问题。

于是,中欧后来又加了两大使命,我们的任务不但是培养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商业领袖,而且这些商业领袖要具备很高的社会责任感。

就我自己来说,我对企业的性质和任务的看法有了新的改变,或者说有了新的提高。在八十年代,我们研究的企业理论主要是针对在八十年代以前,公司对于股东的责任,对于为股东创造最大利润的责任。当然,90年代末期,理论界已经对此提出一些质疑。

去年开始,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公司不但要对领导者负责,同时要对其它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负责任。于是对于公司治理的整套理论,我们要做出某些修整和提高。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是跟随着中欧的进步和提高,在修改和提升我自己关于企业的理论。

总而言之,我现在虽然精力不太多,但我还是愿意跟随着中欧的同仁、同学一块,继续前进、继续提高,谢谢!